还有一些则是博采众长,集历代易学之大成。
由此作探本寻源的追问而产生出元气的概念(元气一词的使用,自汉初董仲舒始),元为始、为初,董仲舒云: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这也是先秦诸子的一个基本观点,如《管子》与《庄子》中也有关于气的较多论述。
三、浩然之气与气象: 从人的精神状态与精神境界上论气 在儒家哲学中,气之范畴除了用来说明儒者的自然观与形上学之外,尚有另一种意义,即用以指示人的精神状态与精神境界。他用气、生、知与义四个层次来说明自然物的存在: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这一问题上与陆九渊不同,他反对认气作理,以理气关系为条理与运用的关系。宗教神学与科学的实证精神结合在一起,正是两汉哲学的一大特色。[38] 对理气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作最后总结的是王夫之。
在这一点上,王廷相无疑比罗钦顺更彻底,他直接提出以理为气的思想。程颐则以严厉著称,其兄程颢称其可尊严师道[48]。-------------------------------------------------------------------------------- [1]《荀子·王制篇》。
关于气,《左传》中也有一些说法,如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气说,并用它来解释五味、五色、五声、六疾等人的感觉与疾病。这一点,始于张载,完成于朱熹,并在王夫之那里有进一步发展,最终消解于戴震。首先,它不像原子等观念具有确定性,而是与常识中具体的气的存在纠缠在一起的。而变化气质,正是超越人的有限形体存在(即气禀)的局限,实现自然目的(即理),也是实现人自身的目的(即性)。
这是实现自身的目的同时也是自然的目的的人,与自然形成的一种和谐、默契。此时,他提出阴阳者造化之本[29]的说法,并用气来具体地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与结构。
庄子于大风、小风中感受气之鼓荡、酝酿,朱熹从一呼一吸上论气。[42]气化是阴阳二气的流行化生,是具体事物形成以前的事情。程颢以和粹著称,他的学生朱光庭与其相处一个月,称在春风中坐了一月。这是由宇宙之发生进一步说到宇宙之构成。
这样,形而上的问题被最终取消。[38]《语录三》,《王阳明全集》卷3。[3]《春秋繁露·如天之为》。[15]《正蒙·太和篇》,《张载集》。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2]《春秋繁露·重政》。
那么,理不离于气则是形上与形下合而言之,如此,理气是二物浑沦,理虽冲漠无朕,但其中万象森然已具。气作为形而下者,是生物之具,就其活动义说,就是一片无始无端的不息的生机,所以说:由一阴一阳,生生不穷。
就个性方面说,因为它是与人的感性、形体存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对人的现实生命、肉体存在的充分肯定。[50]《重修阳明先生祠记》,《王阳明全集》卷40。[25]《答黄道夫》,《朱熹集》卷58。理、气形上形下说的最终确立者为朱熹。[28]理本来是不杂于气的,这里以理气之杂而言性,如我们在张载那里所见到的,性是可以上下其说的。[26] 也就是说,气之无端无始的活动就是理之目的的无限展开与实现。
所以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有无虚实通为一物[14],正是张载为统一形上与形下、体与用所作的努力。
落实到气凝聚成形后的现实存在上说,就是气质之性。儒家也是这一大传统中的一支,儒者们在不同程度上也都使用这一范畴来解释自然现象与人之形体生命。
[22]《二程遗书》卷1,《二程集》。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有诸如神气、生气这样一类用以描摹人的精神状态的词汇,这在儒学中也能找到其根源,如宋明儒者所谈论的圣贤气象,再如孟子讲浩然之气。
气虽无形无象,但通过其活动可以带给我们存在的信息。[49]《行状》,《朱熹集·附录一》。[41] 所以说: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以上是朱熹从理学的形上学出发,对理气关系所作的解说。
与阴阳相关的是乾坤,《易传》提出乾元、坤元的概念,不能不说对后来的元气说有很大影响。[16]《正蒙·太和篇》,《张载集》。
他说:尽天下无形之境,无声之时,而皆其性情功效之实有者矣。前面,我们提到作为自然观的气论的两个特征,一为气之虚,二为气之活动义。
陆九渊认为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34],把气直接说成是形而上的存在。其实,伯阳父在谈论天地之气的时候,已经对气有了比较抽象的认识,用阴阳说明其构成,更见其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10]《正蒙·太和篇》,《张载集》。浩然之气与孟子这里的气的含义显然有密切关系,但又不完全相同。[19]但形上与形下亦非隔绝的,所以又说:离了阴阳更无道[20],二者是体用的关系,体用一源,显微无间[21]。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16]、心统性情,心也可以上下其说。
这其实是接受了张载的气质之性的说法,所以又说:‘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了。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于是有地震。
荀子特别拈出水火来说明气贯穿在无生命物的存在,也是这个原因。清风披拂是王阳明之气象。
对理气的形上与形下问题的最终取消者为戴震。两汉时逐渐形成的气论成为中国人的传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唐古文运动的主将柳宗元以天地未分时,惟元气存。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